在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粉红色卵块常附着于挺水植物上的生物——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已成为全球闻名的入侵物种。
它原产于南美,凭借强大的适应和繁殖能力,迅速占领了亚洲、欧洲等地的淡水环境,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威胁。最新研究揭示了它在中国水域生存和扩张的“秘密武器”:广泛的食谱、灵活的策略,以及意想不到的“吃肉”能力。
一、入侵“悍将”:食谱广,适应强
1.生态位霸主
通过分析螺肉中的脂肪酸“化学指纹”,科学家发现福寿螺的“食谱”范围(生态位宽度)远宽于本土的铜锈环棱螺。这意味着它能利用更多种类的食物资源,在资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2.植物是主食
其体内特定的脂肪酸标志物(C18:2 + C18:3)含量显著高于土著螺,明确指向其主要的能量来源是维管束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这与它作为农业水稻害虫的“恶名”相符。
3.生存大师
这种广食性(杂食性)赋予了福寿螺极高的适应力。当偏好的植物资源不足时,它能迅速调整策略,转而摄食碎屑、藻类甚至微生物,确保自己能在多变环境中生存繁衍。
二、隐藏的“肉食者”:不仅仅是吃素的
虽然植物是主食,但研究揭示福寿螺并非“纯素食主义者”:
· 捕食者身份确认: 在受控实验室内,成年福寿螺被直接观测到捕食本土铜锈环棱螺的幼螺。这种行为虽然捕食量低于克氏原螯虾,但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它具有动物性食性。
· 竞争压力倍增: 这种捕食行为,叠加其与土著螺在植物、碎屑等资源上的激烈竞争,对本土螺类的种群构成了双重打击。幼螺被捕食直接影响种群补充,成体则面临食物短缺。
三、为何如此成功?入侵机制解析
福寿螺能在异国他乡大行其道,核心在于其“全能”策略:
1.食性极广(广谱杂食): 从植物、藻类、碎屑到小型动物,几乎无所不吃,资源利用效率极高。
2.摄食可塑性: 能根据环境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种类,灵活调整摄食偏好,保证能量获取。
3.兼具竞争与捕食: 不仅强力竞争基础食物资源(植物、碎屑),还能直接消灭生态位相近的土著物种(特别是其幼体),消除潜在竞争者。
4.高繁殖与快生长: 强大的繁殖力保证种群基数,快速生长至较大体型则提升了其抵御天敌(如螯虾)的能力。
5.缺乏有效天敌: 在入侵地,其原产地的天敌往往缺失或数量不足,种群增长失控。
四、启示与管理
这项研究深刻警示:
生态位侵占是核心: 福寿螺通过更宽的食谱和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直接挤压了土著物种(如铜锈环棱螺)的生存空间。
直接捕食不容忽视: 其对土著螺幼体的捕食行为,是导致土著种群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共入侵风险巨大: 当福寿螺与其他强势入侵者(如螯虾)同时出现时,它们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力可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五、生态清理福寿螺方式
小管福寿螺绝非一个单纯的“吃草螺”。它是一个生态位宽广、策略灵活、兼具竞争与捕食能力的全能型入侵者。它的成功入侵,深刻地改变着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着本土物种的生存。
理解其复杂的生存策略和生态影响,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保护脆弱水生生态的第一步。控制其扩散,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科学的清理福寿螺行动。
如采用植物源药剂防治福寿螺(如商品:三年草螺卵净)
在沟渠、河道、湿地、湖泊、池塘等水域,施用三年草螺卵净(天然植物源药剂),能有效杀灭清理福寿螺。
· 用法:在驳岸、植物根茎、木桩等水线上定期均匀喷洒,实现螺卵共治。
· 原理:“螺卵净”中的植物提取液与天然矿物组合使用,能定向灭杀福寿螺,阻断福寿螺产卵通道,同时可抑制福寿卵孵化,切断了福寿螺繁殖链。
螺卵净对鱼类相对安全,水面卵块无需人工铲除,也能避免福寿螺卵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