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根廷的湖泊与池塘里,生活着两种“明星”生物——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它们名气很大,但却是“恶名”,因为离开老家后,它们成了亚洲许多地区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尤其爱祸害水稻田。
科学家们很好奇:为什么它们能在异国他乡如此“横行霸道”?是不是因为它们天生就特别能吃苦?于是,科学家们回到它们的阿根廷老家,专门研究了一下这对“螺兄弟”抵抗寒冷和干旱的本事。
寒冷考验:提前练功很重要
科学家们发现,这两种福寿螺都有个共同点:怕冷,但可以练!就像我们冬天要多穿衣服一样,如果让这些螺提前在比较冷(但不是特别冷)的环境里待一段时间(这叫“冷驯化”),它们抵抗严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个本事,跟在亚洲入侵地发现的小管福寿螺是一样的。看来,适应寒冷是它们成功入侵的一个关键能力。
兄弟间的差异:纯种斑点螺更怕冷
不过,这对“兄弟”在耐寒性上还是有差别的。科学家研究了四个螺群:
1. 两个小管福寿螺种群
2. 两个斑点福寿螺种群
有趣的是,其中两个小管种群和一个斑点种群,之前通过基因检测被怀疑可能是两个物种杂交的后代。这三个种群的耐寒能力非常强,跟在日本(一个寒冷入侵地)发现的小管福寿螺水平差不多。
但剩下的那个斑点福寿螺种群,被认为是纯种的,它就显得“娇气”多了,远不如它的“混血”兄弟和其他小管福寿螺耐冻。这说明,纯种的斑点福寿螺天生可能更怕冷一些。
干旱挑战:老家环境是老师
接下来是耐旱测试。结果发现,老家住在哪里,对螺的抗旱能力影响巨大!
· 那个纯种的斑点福寿螺种群,来自一个常年有水的大湖(永久湖泊)。它非常不耐旱,离开水很快就扛不住了。
· 另外三个种群(包括两个小管福寿螺和一个混血的斑点福寿螺)则来自季节性小水塘(临时池塘)。这种地方旱季会干涸。结果,它们都展现出了很强的耐旱能力,显然是在老家练就了“装死保命”(休眠)的本事来应对干季。
更微妙的是,那两个被怀疑是杂交的种群(一个小管,一个斑点),它们的耐旱能力既不像纯种斑点螺那么弱,也不像来自临时池塘的纯种小管螺那么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进一步支持了它们可能是混血儿的猜测。
谁更可能在亚洲“开疆拓土”?
综合这些发现,科学家们推测:
1.小管福寿螺 整体上表现出更强的耐寒和耐旱能力,尤其是在临时池塘练出来的那些种群。这使得它们特别能适应亚洲水稻田的环境——冬天可能寒冷,农闲时田里还会排水晒田(模拟了临时池塘的干旱)。所以,小管福寿螺在亚洲入侵得更成功、危害更大,是有其生理优势的。
2.斑点福寿螺 纯种个体相对怕冷怕干,可能限制了它在某些亚洲地区(特别是冬季较冷或排水晒田严格的地区)的入侵能力。
3.杂交 该现象可能在福寿螺的入侵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杂交后代可能继承了双亲的优势(比如斑点螺的某些基因+小管螺的环境适应力),或者表现出新的适应性特征,这也让防控变得更加复杂。
结语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入侵物种的成功绝非偶然。像福寿螺这样的“狠角色”,在老家就练就了应对恶劣环境(寒冷、干旱)的“硬功夫”。尤其是小管福寿螺,凭借其更强的适应力,成为了亚洲稻田生态系统中更棘手的入侵者。了解这些“生存密码”,对于我们预测它们的扩散、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下次在稻田边看到福寿螺,可别小看它,它可是经历过严酷生存考验的“高手”呢!
那么,若不使用化学药剂灭杀福寿螺(对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我们如何和治理清理福寿螺呢?
植物源药剂防治(如商品:三年草螺卵净)
在沟渠、河道、湖泊、湿地等非农田水域,可施用三年草螺卵净(天然植物源药剂),它是非农田水域的灭螺药剂。
· 用法:在驳岸、植物根茎、木桩等水线上定期均匀喷洒,实现螺卵共治。
· 原理:“螺卵净”中的植物提取液与天然矿物组合使用,能定向灭杀福寿螺,阻断福寿螺产卵通道,同时可抑制福寿卵孵化,切断了福寿螺繁殖链。
螺卵净对鱼类相对安全,水面卵块无需人工铲除,也能避免福寿螺卵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