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寿螺
1. 福寿螺卵
斑点福寿螺(Pomacea maculata),以下简称福寿螺,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下,但在水面以上产卵。卵块呈亮粉色,可见于植被或其他坚硬表面(如桩基或涵洞)上。每个卵块包含500到700颗卵。雌性每5到14天就能产下一个新卵块。
2. 福寿螺外壳
它们拥有厚重的金黄色至深棕色外壳,带有深色条纹,通常高度在2到4英寸(约5到10厘米)之间。最大的外壳可达6英寸(约15厘米),相当于一个棒球或人类拳头的大小。
3. 关键点
· 福寿螺(Pomacea maculata),也称为巨型福寿螺或岛屿福寿螺,是最大的淡水螺类之一。
·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偏好低盐度、富氧、水流缓慢的水域。在路易斯安那州,它们分布于淡水湖泊、河流、溪流、沼泽、池塘和沟渠中。
· 与其他入侵物种一样,它们适应性强,能够通过钻入泥中进入类似休眠的状态来度过干旱和低氧条件。
· 它们被描述为贪婪的植食动物,以多种多样的本地及引进的水生植物为食。
二、为何需要关注?
福寿螺引入某地区会对当地环境、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影响与危害。
· 繁殖迅速,过度繁衍:福寿螺繁殖速度快,容易通过排挤本地物种和破坏水生植被而使某些区域数量过剩。
· 农业危害:在亚洲已发现福寿螺取食仍淹没在稻田中的幼嫩水稻植株。它们在路易斯安那州稻田中的存在可能导致作物受损以及排水/灌溉管道堵塞。这也可能影响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螯虾(小龙虾)生产。
· 人类健康风险-鼠肺线虫:福寿螺还是鼠肺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中间宿主,这种寄生虫可通过食用未煮熟或生的螺肉或被污染的农产品感染人类。大多数病例轻微,患者可完全康复,但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慢性神经损伤甚至死亡。在路易斯安那州采集的一些福寿螺样本已检测出鼠肺线虫阳性,但该州尚未发现人类感染病例。
三、防治管理
1. 物理清除
针对福寿螺的防治管理方案仅限于物理移除并销毁螺体及其卵块。移除可以降低螺的数量和大小,但除非在其引入的早期阶段就被捕获,否则不太可能实现区域内根除。
2. 化学清理
化学处理是可行的,但可能对本地螺类和螯虾(小龙虾)物种产生负面影响,长期使用还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发现天敌
福寿螺在美国的天敌很少。有发现浣熊、水獭和短吻鳄等本地野生动物会捕食它们,但数量有限,对减少其种群数量影响甚微。
4. 植物源药剂(如商品:三年草螺卵净)
在沟渠、河道、湖泊湿地等水域,可施用三年草螺卵净(天然植物源药剂),是非农田水域的灭螺药剂。
· 用法:在驳岸、植物根茎、木桩等水线上定期均匀喷洒,实现螺卵共治。
· 原理:“螺卵净”中的植物提取液与天然矿物组合使用,能定向灭杀福寿螺,阻断福寿螺产卵通道,同时可抑制福寿卵孵化,切断了福寿螺繁殖链。
螺卵净对鱼类相对安全,水面卵块无需人工铲除,也能避免福寿螺卵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