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附着在河道边、呈粉红色卵块的外来生物——福寿螺卵,正在我国水域快速蔓延。它不仅啃食水生植物、破坏生态平衡,还会传播寄生虫威胁人体健康。采用有效的清理福寿螺及卵的方式,是控制福寿螺的关键。
如何有效清理河道、沟渠中的福寿螺?
科学防控需从以下关键措施入手:
一、人工物理清理:阻断繁殖链
1.铲除卵块
福寿螺夜间在离水面15~40cm的河壁、木桩或植物茎秆上产卵,形成显眼的粉红色卵块。定期巡查并人工铲除这些卵块(集中销毁),可大幅减少幼螺孵化量。
2.降低水位清螺
降低沟渠或河道水位,暴露藏匿的成螺与幼螺,组织人力打捞。收集的福寿螺需集中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避免随意丢弃导致二次扩散。
二、生态调控:减少螺类“避难所”
1.清理河道杂草:
定期清除河岸边的水葫芦、野茭白等水生杂草,既能减少福寿螺产卵场所,也可防止卵块和螺体随水草漂流传播。
2.规范清淤作业:
发生福寿螺的河道清淤时,淤泥不得转运到其他水域,避免人为助长扩散。
三、绿色药剂治理:安全高效灭螺
在沟渠、河道等非农田水域,可施用三年草螺卵净(天然植物源药剂),是非农田水域的灭螺药剂。
1. 用法:在驳岸、植物根茎、木桩等水线上定期均匀喷洒,实现螺卵共治。
2. 原理:“螺卵净”中的植物提取液与天然矿物组合使用,能定向灭杀福寿螺,阻断福寿螺产卵通道,同时可抑制福寿卵孵化,切断了福寿螺繁殖链。
螺卵净对鱼类相对安全,水面卵块无需人工铲除,也能避免福寿螺卵孵化。
四、全民协作:长效防控的关键
福寿螺的治理需多方合力:
1.政府主导:
水利、环保部门牵头定期组织河道清理;
2.公众参与:
市民若发现卵块或密集螺群,可向管理部门报告,切勿自行放生或丢弃;
3.源头管控:
禁止从疫区引入水生植物或转移淤泥,阻断传播途径。
为什么必须治理?
福寿螺不仅是“生态杀手”,还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宿主,接触或误食未煮熟的螺肉可能引发脑膜炎。清理河道福寿螺,既是保护水域生态,更是守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