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恩生态

上海圣恩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专注福寿螺防治生态技术研发与应用

服务热线:021-68188219
当前位置: 首页 » 福寿螺防治资讯 » 福寿螺防治在中国 » 耐寒性决定福寿螺及其杂交种的分布差异与防控策略

耐寒性决定福寿螺及其杂交种的分布差异与防控策略

文章出处:;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5-07-19 13:29:58    点击数:-   【

原产于南美洲的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斑点福寿螺(P.maculata)已成为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的水生入侵物种。有趣的是,两者在入侵地的分布界限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综合野外观察、实验室低温耐受实验以及对其体内葡萄糖与甘油等抗冻物质含量的生化分析,揭示了耐寒性是决定其分布范围的关键因子,并评估了杂交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结合其特性制定福寿螺防控策略与方式。

耐寒性决定入侵格局:福寿螺及其杂交种的分布差异与防控策略


一、核心研究发现

1. 耐寒性差异显著:

· 小管福寿螺(P.canaliculata):表现出极强的低温耐受能力。

其体内能积累较高浓度的葡萄糖和甘油(作为抗冻保护剂),有效防止细胞在冰点下受损,保障其成功越冬。这解释了其为何能成功入侵并定殖于中国、日本、韩国等温带地区

· 斑点福寿螺(P.maculata):耐寒性显著较弱。

其体内葡萄糖和甘油的积累水平远低于小管福寿螺,无法有效抵御严寒。这一生理短板严格限制了其分布,使其主要局限于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区域,难以向高纬度温带地区扩张。

2. 杂交种的中间特性与潜在风险:

两种福寿螺的杂交后代在耐寒性上呈现出明显的中间表型。其体内抗冻物质的含量、低温下的存活率以及越冬能力均介于两个亲本物种之间。

这一生理特性直接反映在其当前的地理分布上——杂交种通常分布在两个亲本物种分布区的过渡地带(例如某些亚热带区域)。

最大的生态风险在于:杂交种所具备的中等耐寒性,为其未来进一步向更高纬度的温带地区扩散和定殖提供了生理基础,可能扩大福寿螺的整体入侵范围。


二、基于耐寒性的综合防控策略

深刻理解福寿螺及其杂交种的耐寒特性差异,对于制定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1. 物理清除与阻断扩散

· 重点区域冬季作业

在温带地区,利用冬季低温窗口期(特别是冰冻期前后)集中进行人工捡螺、铲除卵块(卵块通常附着在水面以上物体表面,呈亮粉色,易识别)。此时螺活动力弱,暴露明显,清除效率高。清除的螺体与卵块务必妥善销毁(如深埋、焚烧或集中密封处理),避免二次扩散。

· 阻断杂交带扩散

在已知杂交种分布区(通常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区),需加强监测和清除力度,严防其携带中等耐寒性基因向更寒冷的温带核心区扩散。控制灌溉水渠、运输工具等可能的传播途径。

2. 化学防治(谨慎使用)

· 针对弱耐寒种

在斑点福寿螺主要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化学药剂(如杀螺胺、氯硝柳胺)相对有效,因其耐寒性弱,活动季节长,暴露机会多。但仍需严格遵守规范,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和水环境的影响。

· 温带地区时机

在温带地区针对小管福寿螺和杂交种,施药应重点选择在春季幼螺孵化高峰期和秋季成螺准备越冬前进行。此时螺相对活跃且暴露,药效较好。冬季低温期螺处于蛰伏状态,深埋泥中,化学防治效果通常不佳。

3. 生物防治(潜力与局限)

· 探索利用本地或引入的天敌(如某些特定的水鸟、鱼类、昆虫),但其控制效果常受限于环境条件和福寿螺强大的繁殖力。

· 研究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特定细菌、线虫)的可能性,需确保环境安全性。目前针对杂交种有效的特异性生物防治手段研究较少。

4. 农业生态管理

· 水旱轮作/冬季晒田

在稻田等农业生态系统中,推行水旱轮作制度。特别是在冬季,彻底排干田水并翻耕晒田,使福寿螺(尤其是越冬螺)暴露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中,可有效提高其越冬死亡率。

· 清除杂草与沟渠管理

清除田边、沟渠的杂草,减少其栖息和产卵场所。保持沟渠水流畅通,破坏其生存环境。

5. 植物源防治(植物源药剂,定向毒杀,自然分解)

在沟渠、河道等非农田水域,可施用三年草螺卵净(天然植物源药剂),是非农田水域的灭螺药剂。

· 用法:在驳岸、植物根茎、木桩等水线上定期均匀喷洒,实现螺卵共治。

螺卵净使用方法,螺卵净使用案例,消除福寿螺

· 原理:螺卵净”中的植物提取液与天然矿物组合使用,能定向灭杀福寿螺,阻断福寿螺产卵通道,同时可抑制福寿卵孵化,切断了福寿螺繁殖链。

结合喷洒“螺卵净”的方法,能从源头上阻断了福寿螺的繁殖链

螺卵净对鱼类相对安全,水面卵块无需人工铲除,也能避免福寿螺卵孵化。


结论

耐寒性是塑造小管福寿螺、斑点福寿螺及其杂交种在东亚与东南亚入侵分布格局的核心生理机制。

斑点福寿螺受限于其低温耐受性而无法入侵温带小管福寿螺凭借强耐寒性已在温带广泛分布,而兼具中间耐寒性的杂交种则构成了向更高纬度温带地区进一步扩张的潜在风险。

因此,未来的入侵防控工作,尤其是在温带及杂交带区域,必须充分考虑物种及其杂交后代的耐寒特性差异,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物理清除(尤其利用冬季窗口期)、精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探索和农业生态管理(如水旱轮作、晒田)、植物源药剂螺卵净共治螺卵等多种手段,形成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遏制福寿螺的扩散与危害,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安全。

持续监测杂交种的动态及其耐寒性变化,对于预警和应对新的入侵热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