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把一只生活在水里的螺蛳从水里捞出来,埋在干燥的沙子里,放上几十天……这听起来是不是像一场残酷的“死刑”?但对于某些福寿螺来说,这竟然只是它们生存能力的一次“小测验”!
一、水世界的危机
气候变化正让地球上的淡水环境变得越来越“暴躁”。湖泊、河流、池塘的水位忽高忽低,干旱的周期越来越频繁,强度也越来越大。对于依赖水的生物来说,这简直是灭顶之灾。然而,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福寿螺(属于福寿螺属 Pomacea),却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耐旱”超能力。
二、福寿螺是谁?
福寿螺是一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淡水里的螺蛳。它们有个奇特的生活习性:虽然自己生活在水里,但会把粉红色的卵块产在露出水面的植物茎秆、石头或堤岸上,像一串串小葡萄挂在空中。其中有两种福寿螺——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斑点福寿螺(Pomacea maculata)——更是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明星”,凭借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破坏农田和水生生态系统。
1. 一场模拟干旱的“活埋实验”
为了搞清楚这些螺蛳到底有多耐旱,科学家们在它们的家乡乌拉圭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他们从四个常年有水的水体里抓了156只福寿螺,然后做了一个看似“残忍”的操作:把它们统统埋进了干燥的沙子里,模拟一场极端干旱!这些沙子被放在室外棚子下,避开了阳光直射和雨水(温度在15-28℃之间波动,沙子里和空气中的湿度变化很大)。
2. 惊人的生存结果
科学家们每天都会扒开沙子检查这些螺蛳的死活。结果令人震惊:
· “活埋”47天不死 尽管被埋在干沙里长达47天,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一(36%)的福寿螺顽强地活了下来!
· “女汉子”更耐旱 实验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雌性福寿螺比雄性更能扛旱,活下来的雌螺更多。
· “死亡半程点” 科学家计算了让一半福寿螺死亡的时间(LT50),结果是33天。这意味着,埋在干沙里一个月左右,大约一半的福寿螺会撑不住。
3. “满血复活”的速度超乎想象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幸存者的“恢复力”。当科学家把这些在沙子里熬了几十天的“幸存者”重新放回水里后:
· 93%的螺蛳在24小时内就“满血复活”了!
它们迅速恢复了活动,开始爬行,并且胃口大开,很快就重新开始吃东西。
· 爱情与繁衍
不仅如此,这些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螺蛳们,在恢复后不久就开始寻找伴侣、交配。它们甚至能正常繁殖后代!科学家观察到,其中一窝在实验后产下的卵成功孵化,小螺蛳们健康地活了一年多。
4. “耐旱”超能力意味着什么?
这项研究揭示出福寿螺(特别是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这类入侵物种)拥有极其强悍的耐旱能力和恢复力。它们能在长时间的干燥环境中“休眠”保命,一旦有水归来,就能以惊人的速度恢复活力并立即投入繁殖。
5. 在气候变化下的“优势”
随着全球变暖,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预计会不断增加。对于许多水生生物来说,这是巨大的灾难。但对于拥有这种“耐旱”超能力的福寿螺来说:
· 在老家“稳坐江山”
它们能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更好地在自己原生的水域中生存下来。
· 入侵“如虎添翼”
更可怕的是,这种能力会极大地助长它们的入侵步伐。想象一下,一个暂时干涸的池塘或沟渠,其他生物都死了,但藏在泥里的福寿螺却能熬过去。一旦雨季来临,水位上涨,它们就能迅速复活、繁殖,占领这片水域,甚至顺着水流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三、预防与清理福寿螺
福寿螺的“耐旱”能力堪称自然界的奇迹。然而,对于生态系统管理者来说,这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了解入侵物种福寿螺的这种强大生存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它们在气候变化下的扩张趋势,并制定更有效的福寿螺防控措施。
下一次看到水塘干涸,别以为里面的生物都消失了——可能就有一群“沉睡”的福寿螺,正等着雨水归来,东山再起。
那么,一旦福寿螺大量繁殖,我们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做预防和清理福寿螺的工作呢?
通常我们采用植物源药剂防治(如商品:三年草螺卵净)
在沟渠、河道等非农田水域,可施用三年草螺卵净(天然植物源药剂),是非农田水域的灭螺药剂。
· 用法:在驳岸、植物根茎、木桩等水线上定期均匀喷洒,实现螺卵共治。
· 原理:“螺卵净”中的植物提取液与天然矿物组合使用,能定向灭杀福寿螺,阻断福寿螺产卵通道,同时可抑制福寿卵孵化,切断了福寿螺繁殖链。
螺卵净对鱼类相对安全,水面卵块无需人工铲除,也能避免福寿螺卵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