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被列入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嗜红细胞脑膜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福寿螺属于杂食性螺,嗜食莲藕、水稻,主食各种水生植物、陆生草类和瓜果蔬菜等,几乎“见青就吃”,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已成为危害我县水稻生产的重大有害生物之一,且呈逐年加重危害发生趋势,因此亟待及时清理福寿螺。
一、发生预测
据县植物保护站组织乡村植保员于4月1—10日在铁清镇、留耕镇、红桥镇等地稻田调查监测,冬水田比例占70%,发螺田块平均每平方米有成螺14个、幼螺9.5个、卵块14.5块。结合气象、水源和食物源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县稻田福寿螺呈偏重(4级)发生趋势,发生面积10万亩次。
二、清理福寿螺指标及适期
稻田防治指标为秧田期螺密度达每平方米1—2头、大田移栽至分蘖期达3—4头。防治适期在秧田秧苗2叶1心期和大田移栽至分蘖期。
三、清理福寿螺措施
(一)农业防治
结合田间管理,冬季及时清除淤泥、杂草,破坏福寿螺越冬场所,降低存活率,减少残螺量。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直接杀死成螺。结合水源管理,在稻田主要灌溉水进出水口放一张金属丝或竹编网,阻止成螺和幼螺进出,及时收集处理网内的福寿螺,截断其传播途径。
(二)生物防治
福寿螺可作为肉食和杂食性鱼类的饲料,可作为甲鱼养殖的良好饲料,还可作为家禽的良好饲料。在福寿螺发生区的田块,可通过稻鸭共育或稻鳖工程,充分发挥鸭子和甲鱼喜食螺的习性,通过田间取食卵块、幼螺、半成螺等,可提高鸭子的产蛋量和甲鱼产量,有效清理福寿螺,预防其发生和危害。
(三)物理防治
组织人力摘卵、捡螺,集中处理用于甲鱼或家禽饲料。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稻田中插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在这些竹片、木条上集中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平时结合农事操作捡螺,消灭卵块及时清理福寿螺。
(四)科学用药
1.撒施石灰。在水稻移栽前7天,每亩撒石灰25千克。
2.药剂防治。在水稻移栽后及稻田福寿螺发生危害初期,可每亩撒施15%的四聚乙醛颗粒剂160—240克/亩,施药后田间需保持浅水;也可每亩用50%的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70%的杀螺胺可湿性粉剂30—40克,施药后保持水深3—5厘米,但不能淹没秧苗。
(注意事项: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药剂防治时需谨慎选用杀螺剂,避免对非目标生物和水环境造成危害。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收集、处理好农药包装废弃物,防止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植物源药剂:科学采用植物源药剂,如三年草螺卵净,清理螺卵。
“螺卵净”药剂喷洒能切断福寿螺繁殖链,从源头清除其幼卵,遏制其扩散蔓延。